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以低段学困生辅导为例

2023-04-24 833
分享到: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以低段学困生辅导为例

邹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学既是教师教,也是学生学,是他们二者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对我而言,教学亦是从教中学,学教材,学教参,学学生。今天就学生中的变错为“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方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低段学生的特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的儿童对小学生活既有“又爱又恨”,既有好奇也有不习惯,因而他们常常带着好奇心一边适应一边学习,他们很难专注于同一件事;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

    到了二年级,孩子对上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本懂得学校的的校规校纪,知道该认真听讲,但从总体上说,其注意力也只有20-30分钟左右,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动摇。

    总的来说,低段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很薄弱,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疲倦和分心,做题粗心大意,对规定的做法要求难以自觉准守,是非观念薄弱,很容易跟着别人做,不论对错。 

二、低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低段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陌生的学校生活还是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收拾书包,不知道怎么整理书本,不知道上课的规则。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自己衣服湿了都不知道换,热了不知道脱外套,冷了不知道加衣服,吃不饱饭等等这些生活的琐碎都会成为孩子们头疼的问题,当然,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到二年级后,基本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对于少部分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生活对他们来说依旧存在问题,他们的柜子随时都会是乱糟糟了,每次检查都有他们不合格,每次集体任务他们都会拖后腿,这是低段学生特别是自理能力弱的学生常见的“通病”

    低段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得课堂问题、作业问题成了低段教师的心头病。他们上课会抢着说话,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专注力不够,照着写都会写错,他们注意力很不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他们还不习惯学校生活,时常会忘了带这,忘了带那,对老师的要求他们不情愿去遵守,比如再计算45+8-6时,老师要求先写出45+8的得数并在458下边画横线,把算的的结果写在下边,再计算,但大多数孩子都是拒绝的,特们会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又比如48读作多少,有的孩子会直接读作四八,像这样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惊奇的想法。

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一)学习中的问题

1 认识100以内的数之数数

学生是这样数的:26272829304050......

学生数到30之后不是数31,而是跳到了40,我想,在他的认知里面,3过了就是4,30过了之后就更容易说成40,如果你让他再想一想,他会知道30过了是31

2、认识100以内的数之读数写数

     22读作   二二       46读作: 四六 

    对于这两个题,我在猜想错误原因时还联想到另外两个类型的题,一是十几读作,我发现,学生在写十几读作时,几乎不会犯错,二是几十几写作,这样的题犯错的几率也很低。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改作业时,数数数成了二一。二二,二三......,我顿时豁然开朗,我立刻询问了几位学生家长,果然,孩子在家叔叔的时候数着数着就数成了这样。

3、加减混合中的小细节

    我们要求学生计算45+8-5时,让学生先在45+8的下面打一根横线,在计算,可效果不佳,学多孩子不硬性要求是不会做的。后来我看到一些题,专门在这些题的相应的下方打了括号,孩子们不写就很明显是漏题,于是所有孩子都按照要求写完了作业。

(二)生活中的问题

    我校的绿化面积颇大,学生们在上下学,来回吃饭时时常喜欢踩在草坪的边缘,草坪比空地略高一些,老师不断提醒教育,但这样的踩草坪事件依然频发,一时让班主任老师十分头疼。

    随后不久,学校对所有草坪边缘部分做了翻修,边缘部分也铺成了路,部分地方用了不高的围栏把草坪和空地分开,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依旧走在原来的草坪边缘,但却很少再往里走,学生踩草坪的频率明显降低(同样在踩,只是把草坪边缘翻修成路以后也并不影响了)。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不知道,他可能只是在这些问题上容易出错,他们可能知道这是不对的,也有可能不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习惯了错误的思路,一时改不过来,不注意,写着写着就出错了,做着做着就忘了对错了,就比如数数,有些孩子不经意就会把中间的十数漏,因此我要求孩子们写完后自己对照着这些具体的容易出错的点进行检查,后来发现这类错误出现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少了。这让我感到了些许愉悦。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总是不跟同学在同一“频道”的学生,可能找原因更重要。从他们的原因入手,以他们的角度设置解决方案,不让孩子为“成人化”买单。

 

本文曾获2019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论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